古代一位书生读书荒郊野寺,夜夜听到鬼哭。一夜推窗一看,见数鬼正仰天捶胸而哭,于是开云电子游戏问道:“公(尊称)等有何冤抑,夜夜悲声,使人耳不忍闻?”
一鬼说:“驹(光阴)之过也,则不能复返于隙矣;火之传也,则不能复返于薪矣。仆(自谦)昔为人,今则为鬼,人至为鬼,岂不可哀?此仆所以哭也。”
另一鬼说:“仆之哭则异是(此)。生者死之基,乐者哀之媒。今世之人,莫不有死,人以生为可乐,仆则早以生为可哀耳。”(《志异续编》)
无意讲鬼故事,意在引出这两段鬼话。所谓鬼话,其实都是人的看法。有人以死为可哀,有人以生为可哀。以死为可哀者,缘于人死不能复生;以生为可哀者,以为既然生必有死,还不如不生。之所以敢说这不是鬼话,缘于古今中外不乏类似看法。
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弥达斯是夫利基阿国王,以祈求酒神赐予点金术而著称。据说他开云彩票官网曾款待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养父西勒诺斯,问西勒诺斯:一个人最好的命运是什么?西勒诺斯回答说:“命如蜉蝣的可悲民族,偶然与苦难的孩子,为什么你开云棋牌官网要逼我说出最好不说的事情呢?最好的就是可望不可及的——就是没有出生,就是子虚乌有。次好的就是早早地死去。”(威尔?开云彩票杜兰特《哲学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开云全站官网古希腊人“深知生命的痛苦以及它那悲剧式的短暂”(同上),以至于生出“不出世最好”的想法。这从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的批评,以及索福克勒斯的诗句也可以得到印证,伊壁鸠鲁在《致美诺寇的信》中写道:“更糟糕的是说,不出世最好,‘如果出世了,就赶快进阴曹地府去吧’(索福克勒斯诗)”。
《旧约?开云真人体育娱乐传道书》也说:“我赞叹那早已死的死人,胜过那还活着的活人。并且我以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未曾生的既胜过死人,更胜过活人,可见同样是“不出世最好”。
《庄子?齐物论》:“予恶乎知说(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求)生乎?”我怎么知道对生命的留恋不是一种迷惑?我怎么知道对死亡的厌恶不是像游子流浪在外不知道回家?我怎么知道死去的人不后悔当初对生存的祈求?似乎告诉人们:生而为人与其说是一种幸运,不如说是一种悲哀。
唐人笔记《云溪友议》引诗僧梵志诗曰:“天公未生我,冥冥无所知。天公忽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遣我寒.无食令我饥。还尔天公我,还我未生时。”诗中宣扬佛教思想,“还我未生时”也就是“不出世最好”。
我们和周围人思考死亡时,也可能产生类似想法。有位朋友早年父母双亡,为此痛苦异常,以至将父母给她生命视为谬误,因为这意味着同时带给她痛苦。的确,假如我们不曾来到这个世界,就用不着面对死亡,既没有死的恐惧,也没有失去亲人的痛苦。但这是不是我们的幸运呢?显然不是。我们无论幸运还是不幸,都缘于我们存在,倘不存在,这一切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好与不好无非相对于主体而言,而未生的人如果不是注定要出生,则连潜在的主体都算不上。倘若没有生命的主体,又怎么谈得上生命是可哀还是可悦呢?何人可哀,何人可悦,又有何人作出评价、予以褒贬呢?
古犹太人以生命为可哀,也许缘于日光之下存在恶事(或不公正现象);古希腊人缘于“深知生命的痛苦以及它那悲剧式的短暂”;佛教则将生命本身视为邪恶。佛陀曾极为坦白地说,宗教有赖于邪恶的存在,“如果没有三事存在,佛陀不会出现于世,他的教法也不会放光。”(埃利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而所谓三事,不过是生、老、死。按佛教的缘起说,“生缘老死”,老和死的痛苦又是由生引起的。佛陀有一次对弟子阿难陀说,假若没有生,还会有老和死吗?显然不会有(《长阿含经》)。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所以,为了消除人生的痛苦,就要解脱这不幸的人生,追求涅槃的境界。
没有生存就无所谓死亡,“生者死之基”本也不错;但因此而以生命为可哀,似乎是死亡使生命黯然失色,这就把死亡看得太重了,以至于成为人生痛苦的根源。佛教正是如此,由于过分强调衰老、疾病和死亡的痛苦,以至于将人生判断为一切皆苦,以为众生的生命、生存就是苦。汇集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增一阿含经》,在描写佛陀早年生活的富裕和舒适之后,谈到他仔细思索人们对于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景象如何感觉不快和厌恶时说:“我要衰老,我也不能摆脱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威力。我看见别人处在这种悲惨状况之中,就觉得可怕、不快和厌恶,这样做对吗?当我这样思索之时,弟子们,生命之中的一切生活乐趣,就在我的心中消失了。”(据埃利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
生命是一个过程,有开始就有终结。事实上,存在于时间之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开始和终结,都不是永远存在的,但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不如不存在。即便是佛教,也并不以人生为无足轻重,生而为人至少有机会听闻真理和获得功德,而这又意味着快乐。死亡是人生的终结,但人生并不因死亡而失去价值。旅美西班牙哲学家桑塔亚那说:“生命的结束可能是非常悲哀的死:还能有其他的结束吗?晚会的结束是去睡觉;但是晚会的用处是把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愉快地消磨时光。不能因为舞会无法永远继续下去而认为收到请柬是受到讽刺”(《环绕尼尔瓦那的漫长道路》)。中国人常用“没有不散的宴席”比喻人生聚散,因生必有死而以生为可哀,就像因为宴席终究会散,而把被邀赴宴看作是莫大的讽刺。
自然对生命的创造化育固然没有目的,但父母给我们生命,至少在计划生育的年代并非无意。我们感谢给我们生命的父母,毋宁将自然的造化也理解为出于一片善意。生命是难得的,有机会到这个世界上来确属不易。尽管想到总有一天会失去生命让我们不快,但如果可以自己选择生还是不生,恐怕多数人仍然会选择生。死亡不是谬误,而是一件很正常、很自然的事。如果我们恰如其分地看待死亡,不放大死亡的痛苦,不对它感到恐惧,总之,不把它当作生命的沉重代价,那么,生命就是我们的赚头,得到生命无异于得到一件旷世珍宝,我们何不乐于在世上走一遭?我们生活的时候,没必要让死亡来妨碍,虽然它终将到来,但既然它尚未到来,也无论它是近是远,只要我们一息尚存,我们就要尽可能地丰富这生命的内涵,享受这生命的乐趣,感受这生命的喜悦,并对这生命充满感激之情。这样——
“度过与自然—致的这一小段时间,心满意足地到达你旅行的终点,正像橄榄长熟时落下一样,赞美创造它的自然吧,感谢营养它的那棵树吧。”(马尔库斯?奥勒留《沉思集》)
古希腊人第亚哥拉拥抱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得到的桂冠,并看到自己儿子和孙子们的成功时说:“第亚哥拉,死吧,因为你不可能成为一个神。”(普鲁塔克《希腊罗马人物对比传记》)既然我们生活过了,并且活得不错,那么,当我们到达生命的终点时,就会无怨无悔。
本系列已发布文章链接:
解读死生︱死亡与睡眠
解读死生︱死亡与痊愈
解读死生︱举足与落足
解读死生︱谁的去路好
解读死生︱必然降临的节日
解读死生︱死之后与生之前
解读死生︱生殖与死亡
解读死生︱死亡与回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3条评论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This is my third time ordering from this seller, and they never disappoint.
性价比很高,用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问题,点赞! 质量超出预期,非常值得购买,下次还会再来。
客服态度很好,发货也很快,体验非常满意。 质量超出预期,非常值得购买,下次还会再来。